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国道214西澜公路巴雁段改造工程高品质通过交工验收

  国道214西宁至澜沧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干线,连接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是促进西部地区互联互通的交通大动脉。11月21日,由省公路局负责的国道214西澜公路巴颜喀拉山至雁口山段路面改造工程高质量通过验收,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正式具备通车条件。

  该项目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处达4500米以上,是“十四五”期间高原公路改造的示范工程,也是省公路局优化建管方式后首个以“代建+监理”为一体模式招标的试点项目。项目建设周期面临“冻土防控难、生态保护严、高寒施工险”三重考验,各参建单位充分发扬“交通铁军”精神,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不仅提前完成节点目标,更大幅提升路段的行车安全性与舒适度。

  精准发力,积极攻克冻土融沉“技术难题”。项目涉及21.7公里连续高原冻土沉陷路段,建设团队直面青藏高原常见的冻土沉降难题,采用智能摊铺压实系统,实时监测摊铺温度、压实度,确保冻土区沥青面层密实度达到规范要求。面对高原昼夜温差大的挑战,技术人员采用改性沥青和分层压实技术,确保路面在-30℃至60℃环境下不开裂。施工期间,实时检测核对每一段路面的平整度,全程未出现一处因冻融导致的结构性病害。

  尽心竭力,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底线”。项目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各参建单位严格遵循环境生态保护理念,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现“零弃土场、全周期控污”。施工弃方全部通过坡路段回填、养护工区场地平整自消化,以减少土地占用,避免弃土破坏草原植被。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设立移动式围挡,及时洒水减少扬尘,建筑垃圾100%分类回收,并指派专人实时监测周边植被。

  凝心聚力,全力解决高寒施工“效率难题”。在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高原上,项目作业点分散,物资运输、人员调度难度大。省公路局高度重视该项目建设,主动建立“日调度、周检查、月考核”机制,多次赴项目现场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综合检查工作,对项目工程实际进度、路面材料储备、工程实体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要求各参建单位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将品质工程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遵循“三管三必须”和“两个至上”理念,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各参建单位紧紧抓住5月至9月的高原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300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以“保进度、提质量、护生态”的实干精神推进工程。

  国道214巴雁段这条全长155公里、总投资3.3亿元的“高原生命线”通车后,将为三江源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民生出行有了“质的飞跃”,路面通行能力将提升40%,大大提升沿线玛多县、称多县牧民出行运输效率。牧民特色畜产品可更快运往西宁、玉树等市场,切实解决“出行难、运输贵”问题。文旅资源得到“深度激活”,项目串联巴颜喀拉山、清水河湿地等三江源核心文旅节点,“畅、安、舒、美”的高原旅游公路将为沿线生态旅游带来极大便利,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域路网持续“优化升级”,作为西宁连接玉树、果洛的重要通道,项目东接国道214线震后恢复工程,西连玉树市,青、藏、滇三省区域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对促进沿线地区乡村振兴、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原天路纵横延展,民生桥梁飞架两岸。国道214巴雁段的贯通,是新时代交通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奉献高原的生动写照。省公路局将继续加强建设力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担当起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交通先行”使命,在广袤高原绘制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