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畅通高原乡镇道  绘就振兴新图景

  今年以来,省公路局锚定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目标,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全面启动16个乡镇过境路段改造工程,以“交通先行”助力高原城乡融合发展。其中12个项目位于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青南地区。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乡、莫坝乡、上红科乡、下红科乡、东倾沟乡、贵德、森多、王家乡、尕强9个乡镇过境路段建设任务,剩余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实现全面收官。
   严守生态红线,构筑绿色廊道。立足青南地区作为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生态定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推广路面冷再生技术,实现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率超90%,最大限度减少草甸开挖;科学避让生态敏感区,同步实施边坡复绿3万余平方米,打造生态与交通和谐共生的“绿色走廊”。
   聚焦乡村振兴,畅通经济动脉。针对青南乡镇“产业弱、出行难”的痛点堵点,通过改造工程联通16个乡镇三级公路网络,新增15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彻底破解虫草、牦牛等特色农牧产品外运瓶颈。其中,花石峡至久治段串联5个清洁能源基地,使风电设备运输效率提升近50%;兴海县河卡镇过境路直达有机牧场,实现乳制品24小时新鲜送达西宁市场,为产业兴农搭建高效物流通道。
   创新管理举措,打造品质工程。面对高原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创新采用柔性基层路面结构应对冻土区冻融循环挑战;推行“短工期、快周转”施工模式,抢抓有效施工期实施轮班作业,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双达标。在过境集镇段科学增设人行步道与非机动车道,借鉴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保障经验,建立“1公里1人”移动巡视机制,在30多个灾害风险点前置应急力量,筑牢守护群众安全的“生命防线”。
   紧扣民族聚居,搭建团结桥梁。工程串联海南、果洛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步配套建设50余处便民服务站,提供藏汉双语暖心服务,将交通工程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公路上的石榴籽家园”,彰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图景。
   引入智能设备,提升管护效能。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公路管理,布设多源外场感知设备,实现边坡位移、路面结冰等情况实时监测,有效提高预警响应速度;试点“海东-湟源智慧公路系统”,为高海拔路段智能化管护提供示范样板;建成“建管养”一体化公路信息化指挥平台,AI识别路面病害准确率达95%,推动养护成本降低30%,实现公路管理效能质的跃升。
  此项工程作为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路服务能级的重要抓手,破解了乡镇过境路段“肠梗阻”难题,通过系统整治交通拥堵、排水不畅、设施陈旧等突出问题,不仅让街道两侧环境更加美观整洁,更为农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通关键节点,为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也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强劲交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