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生态筑基 青海交通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初秋时节,高原大地凉爽宜人,却难掩交通重大工程建设的热火朝天。在大清家(甘青界)至清水段公路工程现场,机器轰鸣,施工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机械轰鸣如战鼓,施工人员穿梭于隧道桥梁之间,以分秒必争之势浇筑这条串联甘青两省的生态走廊。
  国道310线(连云港至共和)大河家至清水一级公路在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安全路。由于其中10.4公里路段穿越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为保护好沿线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采取了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的策略。在水上桥梁桩基施工中,采用钢护筒、钢围堰及泥浆池等工艺,有效控制施工对黄河水域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索同坡黄河特大桥建设中,配套设置了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累计处理泥浆1710吨。施工单位针对裸露边坡,采取“永久与临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在施工的同时,同步推进植被恢复,做到边建边绿、即建即绿,累计复绿15.66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不仅在重点项目建设中,青海交通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全过程,在其他建设项目中全面推行路基土石方信息化监测全覆盖,仅贵德至尕巴松多、建设桥至下红科等多个重点项目,优化减少路基土石方挖方约390万立方米、填方409万立方米,节约公路用地约4970亩。热水至江仓段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大通河特种鱼类资源,采用增殖放流的形式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补充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玛沁经昌麻河至花石峡段项目为保护野生鸟类,按照每公里1处共设置250个鹰巢,不仅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筑巢与繁衍空间,更通过减少飞行路线与公路的交汇冲突,大大降低了鸟类与车辆碰撞的风险。与此同时,因地制宜整治提升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完成2305公里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示范路创建工作。完成农村公路种花植草539公里。
  2025年以来,青海交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稳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水平。截至7月底,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1.47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60.98%,同比增长53.25%(其中7月计划完成13.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3.77亿元,完成率102%)。
  重点项目国道227线老上项目(大通段)、机场东进场路和倒湖茶(公路二郎剑至黑马河段)公路已完成交工验收,湟西丹噶尔2号隧道、国道345线沙久项目年哲山隧道右洞顺利贯通、大清积石峡黄河特大桥压注完毕、加西1标完成供电调试工作、加西2标完成水稳层、沥青层摊铺30.72、26.08公里。国道109线宗格项目 、省道220线建下项目等6个项目有序推进。
  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项目建设方面,2025年度全省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续建项目172项,其中已开复工167项,未开工5项,全省开复工率97%。截至7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14.48亿元,其中普通省道累计完成投资5.16亿元,完成里程19.55公里,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9.32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310.58公里。
  下一步,青海交通将督促各建设单位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加快同赛、大清、湟西、杂查、热江等21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紧盯贵尕、小老、扎倒等项目手续办理进展,推动班友、扁察、群隆等7个拟新建项目年内顺利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