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
——访青海省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樊宇
青海省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樊宇
主题:青海交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
时间:2025年7月30日
嘉宾:青海省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樊宇
简介:近年来,青海省公路局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目标,以路域环境整治为基础支撑,以交旅融合发展为核心路径,在生态保护与交通项目建设的协同推进中探索创新模式,系统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样板路”打造、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打造等工作,既守住了生态保护的底线,又通过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释放了“公路 +”的叠加价值。
【主持人】2025-07-30 09:30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青海省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樊宇就青海交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与大家交流。您好,樊局长!
【樊宇】2025-07-30 09:31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2025-07-30 09:31
樊局长,请您谈谈近年来咱们打造了哪些“网红”打卡地?
【樊宇】2025-07-30 09:32
好的。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以路域环境整治为基础支撑,以交旅融合发展为核心路径,在生态保护与交通建设的协同推进中探索创新模式,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实践,成功打造出U型公路、扎碾公路等一批“网红”交通旅游打卡地。这些“网红”打卡地的建设,实现了交通功能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以“公路+旅游”的融合效应带动了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2025年,我们以拉脊山交旅融合旅游公路、柴达木一号旅游景观大道为示范,系统性破解停车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区开发、文化标识薄弱等瓶颈,让公路不仅是群众通行的载体,更成为串联生态与文化的纽带。
【主持人】2025-07-30 09:33
在拉脊山交旅融合项目中,针对停车资源匮乏、夜间照明不足等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欠缺,请您谈谈咱们是如何解决的?
【樊宇】2025-07-30 09:33
好的。针对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我们坚持精准攻坚、生态赋能的原则来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聚焦停车难问题,充分利用路侧合适的空地,新建了431个生态停车位,在设计和施工中特别注重生态友好性,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并搭配种植本地植被作为缓冲带,有效减少硬化面积对环境的冲击。同步推进安全与服务提升,在急弯、陡坡等安全隐患突出的路段,铺设震荡标线和反光道钉以提升行车安全警示效果,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同时,对沿线挡墙进行景观化改造,结合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青海云杉,既加固边坡,打造富有地域风情的景观节点。
【主持人】2025-07-30 09:35
公路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会直接影响行车体验。樊局长,请您介绍一下咱们在路面养护和品质提升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樊宇】2025-07-30 09:35
好的。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治理双管齐下,在湟源、海西、果洛、玉树4个公路总段开展AI智能巡检试点,部署车载智能巡检终端,对坑槽面积、裂缝长度等病害参数实现实时测量,通过道路自动化巡检识别公路病害,今年上半年整治路面病害8.2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路面平整度,提升了行车舒适度。同时,为筑牢公路安全防线,我们还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点防治工程,同步开展公路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从“病害治理”到“风险防控”形成闭环,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主持人】2025-07-30 09:37
樊局长,咱们在解决交通旅游服务设施短板问题过程中,请您简要说描述一下咱们是如何贯彻生态保护理念的?
【樊宇】2025-07-30 09:37
在生态修复和技术应用方面,我们创新性使用预制混凝土板排水沟,减少对水土的扰动;对于裸露的边坡,则采取砾石散铺结合本地草种复绿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在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服务和安全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真正实现工程与生态共生的目标。
【主持人】2025-07-30 09:38
柴达木一号项目提出了打造文化遗产和盐湖景观等主题线路的愿景,咱们的标识系统是如何具体承载和展现这些文化、自然主题,从而增强游客体验和地域认同感的?
【樊宇】2025-07-30 09:39
标识系统是主题线路呈现和文化传递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遵循“分级引导、文化深植”理念,既要“导览”更要“传情”。首先,我们在关键门户节点强化地域文化符号,例如在在0KM起点处(省体育中心)设置具有青海本地文化特征的雕塑作为门户标识,直观地建立起游客对青海独特自然与人文的第一印象和认同感。其次,我们针对不同的主题线路进行沉浸式导览设计,注重互动性与传播力,观景台采用了热气球造型作为统一视觉元素,并根据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赋予其相应的主题色彩,增强识别度和趣味性。这套系统通过从宏观门户到微观细节、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的多层次设计,将柴达木的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入旅程的每一个环节。
【主持人】2025-07-30 09:43
路域环境整治是交旅融合的重要基础,请您结合实际谈谈咱们建立哪些长效机制来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并有效支撑全域旅游的发展?
【樊宇】2025-07-30 09:44
好的,主持人。路域环境整治是交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根据省厅的安排,我们制定下发了《青海省公路局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系统化的长效机制。通过多部门协同强化日常整治,充分发挥路警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多部门齐抓共管,解决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难点、要点问题,有效提升路域环境整体形象。通过“路域环境整治提升示范路”样板工程引领全域提升,同步开展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取土坑专项整治,为交旅融合提供了持久的环境保障和文化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全局累计出动人员8.2万人次,机械1.9万台班,清除白色垃圾6009立方米、泥土杂物及堆积物1421立方米、清理塌方和泥石流4065立方米、清理积沙1.9万立方米;整修路肩边坡12.68万平方米,填补路基缺口及亏坡2577立方米,清理边沟6332立方米,涵洞清淤881立方米;清理伸缩缝1840道、泄水孔6351处;处置裂缝6.4万米;清除蒿草5.1万平方米,刷新沿线设施1.8万平方米。
【主持人】2025-07-30 09:47
樊局长,您刚才提到样板路工程,请您介绍一下“示范路”样板工程开展情况。
【樊宇】2025-07-30 09:47
好的。为有效推动交旅融合向纵深发展,2025年,我们计划创建927公里“路域环境整治提升示范路”,其核心是打造“公路主体、慢行、景观”三大系统衔接的交旅融合基础设施网络,通过“协同整治夯基础、生态修复护底色、样板引领促提升”的闭环工作模式,持续提升公路通行品质,让每一段路都成为“可观赏、可体验”的景观载体,为交旅融合发展筑牢“硬件基石”。同时,我们深度借鉴甘肃在路域环境治理中的成熟经验,选取321.1公里路段作为路域环境整治试验路,探索可复制的治理模式。试验路段采用网格化日常巡查管理机制,将景点周边、涵洞进出口、边坡等易积存问题的盲点难点区域列为重点巡查对象,确保零星塌方、落石及杂物能被及时发现并清除。保洁工作实施精细化管控,一方面,聚焦路面及沿线环境,重点清理白色垃圾、清捡超粒径石块;另一方面,强化服务设施维护,对服务区卫生实行常态化保洁,公路沿线公共厕所、停车港湾、观景台等场所的垃圾做到“随产随清”,垃圾收集设施严格执行“日产日清”制度,从细节处筑牢路域环境整洁基底。
【主持人】2025-07-30 09:50
公路沿线取土坑治理是展示大美青海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守护高原生态安全的关键环节。对此,咱们开展了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樊宇】2025-07-30 09:50
今年,我们结合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制定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沿线取土坑三年提质升级处治计划,构建了“总段调度、段部组织、工区配合”的严密责任体系,层层压实生态养护责任,确保整治工作目标明、责任清、力争在2027年底全部完成376处历史遗留取土坑的生态恢复工作,为构建高原生态公路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完成127处取土坑治理,同时,按照“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原则开展路域风貌重塑,完成58公里花草树木种植,128处亏坡处置,13处边坡及19段废弃路绿化,在保障道路通行功能基础上实施土地平整和生态修复,构建“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画卷。
【主持人】2025-07-30 09:53
近年来咱们在交旅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您简单总结一下青海交旅融合的核心追求,下一步咱们又将围绕哪些重点展工作?
【樊宇】2025-07-30 09:53
好的。我们始终认为,交旅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对话、人与文化的共鸣。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强路网、塑品牌为核心路径,下一步,将加速构建全域旅游公路骨架网络。以“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大环线提质升级为统领,加快建设柴达木一号景观大道,同步谋划培育青海湖一号、祁连山一号、昆仑山一号、唐蕃古道四大生态旅游景观大道品牌,通过品牌赋能提升沿线文旅资源价值,不仅为夏日出游勾勒出了清晰的“诗和远方”,更借着交通运输发展的东风,为“大美青海”增添一批兼具生态底蕴与交通便捷的旅游新地标。同时,我们努力完善沿线服务功能,最终让每一条公路成为带动乡村致富、激活文化资源、承载生态价值的黄金通道,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支撑!
【主持人】2025-07-30 09:57
好的,感谢樊局长的详细介绍。由于时间关系,本期采访到此结束。
【樊宇】2025-07-30 09:57
感谢大家关注,再见!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