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架起“民心桥”  畅通“幸福路”——省公路局全力推进实施“我家门前那座桥”民生工程

  告别危桥险渡,迎来平安坦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有效改善我省桥梁服务水平和农牧区通行条件相关要求。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全面启动“我家门前那座桥”(500座便民桥梁)专项民生工程,该工程被列为2025年青海省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我省农村公路桥梁“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全省近8000座农村公路桥梁中,部分桥梁超期服役,老旧桥梁占比近三分之一。特别是在玉树、果洛等青南地区,简易木桥、吊桥,临时涉水便道、索道较多,雨雪天气、汛期来临等极易因桥梁问题导致交通中断。 “天堑”阻隔,不仅影响农牧产品及时运出,更让孩童上学路充满艰辛与风险,老人就医也常感不便。“过河难”成为横亘在部分乡村通往美好生活道路上的一道坎。对此,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安排部署省公路局牵头落实“我家门前那座桥”工程。
  省公路局聚焦痛点、精准发力,编制完成《“我家门口那座桥”便民桥梁工程实施方案》及《便民桥梁通用图》设计审查,为各参建单位提供了可参照执行的依据。局属各公路总段坚决克服点多面广、资金不足等实际情况,采用“试点先行+全域推广” 模式全力推动实施便民桥梁。 一是危旧变安畅。深入牧区、村组,通过实地走访摸排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产生活的点位。全面勘察现场地质、水文等条件,做好桥梁实施位置核查工作。按照因地制宜、一桥一策的思路对桥梁跨径、桥梁结构形式进行方案细化,着力打造集质量、安全、美观、适用于一体的便民服务设施。 二是科技提效率。积极探索创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广泛引入“钢便桥”技术,按抗震标准设防,让桥“更快更稳”地建成落地,钢便桥较传统方法施工周期缩短近一半,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三是生态显关怀。在生态极敏感的三江源腹地如黄南、海南等地,工程设计突出“环保基因”。采用“生态桥”理念,提高桥墩高度,最大限度减少河道扰动,保护母亲河水清岸绿,实现通达与环保的双赢发展。截至目前,省公路局已开工建设232座便民桥梁,其中建成110座,122座桥梁正在加快实施。
  “我家门前那座桥”,建的是桥,通的是路,暖的是心,连的是情。这项工程竣工后,将惠及8个市州42个县区的200余个行政村,点亮30余万农牧民群众的新生活。近百所偏远学校的孩子们将彻底告别湿冷的“蹚水上学”历史;每年可减少农牧产品运输损耗约8000吨,农牧民腰包更鼓,乡村产业更旺;农村公路网“筋骨”将更强健,支撑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省公路局将继续坚定决心、信心,坚决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为广袤农牧区架起一座座通往安全、通向富裕、连接党心民意的暖心桥、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