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我与环青赛】路的年轮里,藏着我们与环青赛的故事

   冲锋在前保畅通。车轮碾过路面的沙沙声,总让我想起那些与路较劲的日夜。我叫刘迎福,是青海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湟源干线支队祁连大队的大队长,每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到来前,国道213策磨线的每一寸沥青都像我掌心的纹路,熟悉得能闭着眼数出那些易出状况的弯道与沟壑。
  今年的考验比往年来得更急。7月8日清晨,黑河峡谷的雨雾还没散,K751+600处的塌方就砸断了赛事保障车辆的周转通道。我带着队员赶到时,石块堆得像座小山坡,崖壁上还在往下掉碎石。启动应急预案、联动相关部门……直到中午12点路面抢通,刚想喘口气,K744段又传来二次塌方的消息。专家组说路面不具备通行条件时,我盯着腕表算时间——离第五赛段开赛只剩不到24小时。那天我们像上了发条,清理落石、卸载危岩,直到晚上8点10分,车灯照在重新畅通的路面上,才发现裤脚早被泥浆泡得发硬。
  这样的紧张不是偶然。赛前两个月,34公里涉赛路段被我们用脚步量了无数遍。排水沟里的杂草、护栏上的螺丝、甚至路边微微凸起的路缘石,都被列进隐患清单。同事笑我太较真,我指着一处刚修补好的坑槽说:“骑手们时速能到60公里,这些细节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其实我也怕漏过什么,每天睡前都要在脑子里“复盘”:牧民的牛羊有没有圈好?坑槽的修补剂干透了吗?直到确认所有环节都卡到位,才能睡得踏实。
   环青赛背后的守护者。赛道另一头的故事同样在延续。有天正午,一辆货车陷进河滩淤泥,刚察公路段大通河工区的李春辉工区长带领他的团队调来装载机,喊着号子把车拽出来时,橙色工装都能拧出水。更棘手的是牧民转场,成千上万的牛羊经过赛道,粪便清理不及时就会留下安全隐患。李春辉带着人往牧民毡房跑了十几趟,终于商量出错峰通行的法子,清晨五点清扫车先过,牧民们等赛事巡查结束再赶牛羊,午后我们再徒步清理边角。洒水车的水雾里,总能看到他弯腰用铁锹铲污渍的身影。
  “每年这个时候,手机24小时不敢离身,最怕听到雨声。”2023年汛期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大通河大桥桥台被洪水冲开缺口时,离第六赛段开赛只剩36小时。所有人举着手电筒在雨里堆铅丝石笼,光柱刺破雨幕的样子,像在给赛道缝补铠甲。现在我们早早就备足了应急物资,雨前雨中雨后三轮巡查,把隐患掐灭在萌芽里。就像李春辉说的:“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
  赛事那天,看着骑手们风一样掠过平整的路面,听着保障车平稳驶过峡谷,忽然懂了,我们守的不只是路,是青海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那些深夜的巡查、雨里的抢修、毡房里的沟通,最终都化作赛道上的顺畅与安心。当最后一名骑手冲过终点,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而这条路,还在等着我们继续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