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省交科院】多平台协同发力 全链条创新攻坚 ——省交科院构建高原冻土工程科技攻关新体系

  为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近日,省交科院通过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召开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等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省交科院相关领导、各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实验室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专家委员聚焦科研平台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两大议题展开研讨, 一是激发行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高地”作用,专题研讨实验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优化路径。 二是引领行业发展科技创新链条。针对我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创新链条。同时,与会专家审议了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并就青藏高原特殊地质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展深入交流。
  会议指出,近年来,立足我省特殊自然地质环境,依托省交科院,围绕实验室各自研究方向已建成“七大科研平台”,即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寒地区交通建设与养护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公路学会“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技厅 “青藏高原公路建设与养护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体系正在构建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全链条科技创新路径,形成攻克冻土、盐渍土特殊地质条件及生态脆弱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难题的科技支撑网络。
  会议强调,新形势下各平台要实现功能互补、协同联动,共同发力形成平台协同体系,共同驱动青海高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观测—研发—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该体系以冻土观测基地为核心观测平台;依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融合地面监测与遥感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创新体系提供智力支撑;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理论创新突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负责技术中试与工艺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运行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适应我省需求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立“人才—设备—数据”三维协同机制。建立创新要素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方面,实施人才柔性流动,促进跨平台协作;设备协同方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数据协同方面,构建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三维协同,打破资源壁垒,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打造“理论—技术—推广”创新接力体系。构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重点实验室产出理论成果,工程实验室进行技术验证,工程技术中心实施工程示范,科普基地面向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创新成果能够高效转化。
  会议要求,省交科院要充分发挥七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协同效应,着力构建“管理体系—创新机制—重大需求”创新体系。 一要强化重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二要深化平台间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科研—科研引领技术—技术支撑工程”的良性发展闭环; 三要聚焦高原交通建设重大需求,重点布局智能监测预警、绿色筑路建材、智慧养护技术等前沿技术攻关方向。通过系统性体系建设提升平台创新效能,为高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支撑,助力打造我省高原交通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