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省交科院】省交科院安排部署冻土试验段初步效果分析评价工作

  2024年来,按照省厅及省公路局工作安排,省交科院依托国道214线、国道347线冻土试验段作为主战场,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基典型路段分别采用水泥预制管桩、强夯置换墩、超挖换填+XPS板3种新型处置措施铺设试验段,通过部署温度传感、土压测量、分层沉降及水分迁移等多类型传感器阵列,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同步监测网络,实现冻土温度场、应力场及水分迁移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云端集成,搭建“冻土新型路基试验段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初步形成覆盖路基结构层——冻土活动层的多维度基础数据库,为工程状态诊断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近日,省交科院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对今年试验段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会议指出,自5月以来,随着气温迅速回升,特别是冻土试验段去年同期施工过程中出现水泥预制桩压桩值变化、强夯置换墩区域挤密效果验证等典型问题,上述复合地基承载力已逐步进入到重点观测期。一是持续开展相关室内试验。包括超挖换填不同断面分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热学参数测定及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与变形规律等研究工作,综合分析岩土性质对高寒路基变形的影响。二是在试验段新增布设水准监测点,实时掌握路面沉降变形情况,结合水-热-力监测数据对3类新型路基变形规律开展数值计算研究分析,初步评价水泥预制管桩性能、强夯置换复合地基置换等短期应用效果。
  会议强调,冻土试验段监测数据分析是连接“数据采集”与“工程应用”的关键纽带,要从海量数据中提炼规律性认知。通过精准的预处理、多元的分析方法、高效的成果转化,不仅能为当前试验工程提供动态“健康诊断”,更能为冻土区重大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累宝贵经验。要坚持“监测为基、分析研究、结果为用”原则,针对监测诊断出的典型冻土工程问题,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并优化路基补强措施设计;依托冻土试验段综合试验效果评估,为高原冻土区公路设计、施工及养护标准化提供技术参考。通过“数据采集-模型分析-工程反馈-成果运用”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冻土区公路建设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型。
  会议要求,要通过监测数据研究,全面总结3种新型路基结构施工工艺、技术方法、检验评定标准等,提出水泥预制管桩技术改进建议及强夯置换墩工艺升级方案,得出多年冻土区新型路基工作原理、适用范围、设计原则、结构形式,最终形成能够指导后续我省高海拔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公路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及冻土路基融沉处置成套技术,为多年冻土区路基冻融病害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下一步,省交科院将继续发挥技术与平台优势,持续做好试验段冻土路基温度场、地表形变等关键指标的精准监测,扎实推进试验段后续各项技术工作,确保冻土试验段技术服务工作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