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一件事 守护一片海
冯增芳,男,1982年生,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厦门海事局海沧海事处嵩屿海巡执法大队大队长。他扎根基层14载,始终坚守在海运危险品监管与防污染一线。他业务精湛,服务为民,成为享誉辖区的港航企业“贴心人”;他敢于创新,不断突破,成为助推“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护航人”;他带领团队,传承奋进,成为直属海事系统劳模创新“带头人”。“做好一件事,守护一片海”是他的初心与追求,也是他作为直属海事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劳模、最美海事人的生动注解。
责任在肩,争做海上交通安全的守护人。他从厦大化学系博士毕业后,进入海沧处从事危险品监管与防污染工作。海沧辖区有厦门港最大的液货、固散和集装箱码头,危险货物吞吐量占厦门港的70%,包装危险货物更是占福建省的六成以上。他以过硬的专业精准排查危险货物,秉公严格执法,30余次将隐患和险情消除在萌芽中,为航运企业挽回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他参与制定《厦门海域船舶污染应急预案》《厦门经济特区船舶污染防治条例》等十余项地方性法规和文件,守护“海上花园城市”的海上交通安全和水域清洁。
服务在心,争做助推港航经济的有心人。他立足辖区实际,牵头成立福建海事系统首个海运危险品监管与防污染工作“博士工作室”,并逐渐发展成为“直属海事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一手抓好辖区近30个码头泊位的监管工作,获厦门市政府专项支持创新开发“船载集装箱货物管理系统”,提升辖区海运安全监管水平。另一方面,他发挥“博士工作室”突出作用,深入辖区一线港航企业、查验公司、码头等开展海运危货公益宣讲;“博士工作室服务驿站”进驻厦门自贸片区,面对面倾听企业需求,解决发展难题。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累计提供各类咨询超过8000次,为企业甄别货物超过5000种,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15亿元,用好的监管和服务为企业创造生产力。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600小时,被评为“厦门市四星级志愿者”。
钻研在行,争做海事创新发展的带头人。他扎根一线,胸怀国际,破解新问题、服务新业态、领跑新发展。疫情期间,他“解锁”集装箱载运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难点、堵点,出台福建首个《新能源汽车集装箱海运出口检查标准》,现已累计保障8万辆新能源汽车集装箱海运常态化出口。他参与研究解决“宁德时代”柜式锂电池出口包装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难题,并广泛帮助“海辰储能”“科华数据”等公司解决锂电池新型产品出口运输海运安全问题,“一企一策”“一线一策”探索锂电储能集装箱海运安全出口“厦门方案”,研究形成IMO提案破解技术和公约法规壁垒,为国家新能源战略提供海事服务和保障。他历时近3年,围绕辖区重晶石粉出口难题,带领团队推动“浮选化工级重晶石粉”纳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A组名录,该规则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对所有缔约国强制生效,真正实现把一线监管经验变成“中国方案”,领跑国际规则的制定。他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求索,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课题超过20项,参与IMO提案编写7个。
平凡岗位,绽放精彩。工作14年,他逐渐成长为福建海事系统危险品监管与防污染领军人才、福建省海上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专家库成员,获得市级以上个人荣誉超过15项,负责的“博士工作室”成为福建海事系统危防人才培养的摇篮,先后走出3位“直属海事系统十大杰出青年”,2名金牌工匠,获得团体和个人荣誉超过35项。
扎根除险一线十八年守卫长江航运东大门
李雷,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海事局太仓海事局“李雷除险队”队长。李雷同志扎根海事基层一线18年,默默守护长江航运东大门平安畅通,先后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水上搜救先进个人、长航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长江海事系统最美海事人、太仓好人等荣誉称号。
除险必须有方法——日常的事情他创新做,不懈淬炼解难题。李雷同志坚持“发现一个问题,探索一种方法,固化一项机制”,2020年探索实施太仓港安全诚信一体化管理,实现信用管理全覆盖;2021年创新构建风险管控3342机制,实现水上风险全识别;2022年深化运行船舶选船机制,实现到港船舶全选船;2023年靶向攻坚船舶自沉、断缆、超载、缺员等难点工作并固化形成特别监管机制,基本实现到港船舶“全过程不违规不违法”。他有效治理浏河口冲滩修船污染水源地水质等风险10余项,排查并整治普危船舶混靠、火灾爆炸等隐患60余项。针对浏河口水域冲滩修船“顽疾”,他研究建成物理隔离栏,彻底消除船舶搁浅事故隐患,有效避免上下游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风险。
除险必须有勇气——困难的事情主动做,不惧艰险冲在前。太仓处在长江入海口,江宽似海、风高浪急、极易发生小型船舶自沉事故。年过境船舶50多万艘次,年平均受恶劣天气影响130多天。同时,这里是长江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水路保通保畅至关重要。为积极应对和预防辖区高发险情事故,2020年6月太仓海事局党委决定成立一支专业除险队。李雷同志主动请战,并担任除险队队长。自除险队成立以来,他锚定“除隐患、防风险、保畅通”工作目标,带领团队成员扎根一线,推动辖区取得了连续四年“零等级事故、零人员死亡、零水域污染”的历史最佳成绩。
2022年夏天,长江流域出现百年一遇“汛期反枯”现象,辖区杨林河口接连发生船舶搁浅事故堵塞航路。他带领除险队开展24小时驻守,对进出船舶进行点对点提醒和疏导,历经连续32个昼夜的不间断驻守,直至水位恢复正常,有力保障了“苏货苏运”大动脉安全通畅。同时,他积极走访航道部门、联系地方政府,推动增设安全警示屏、助航浮标,疏浚航道、优化航路航法,并联合交通、船闸、公安等部门成立杨林河口水上安全联合监管站,搁浅顽疾终于迎刃而解。
除险必须有智慧——复杂的事情盯着做,不遗余力保安全。由于太仓辖区“南港北锚”的特殊港口布局,船舶作业需频繁横越航道。高峰流期间,通航密度急剧增大,极易发生碰撞事故,而一旦集装箱落水,将导致长江断航。为规范船舶横越行为,他系统分析历年典型事故规律并研究解决对策,首创“水上红绿灯”,有效破解船舶违规横越难题。同时,针对落江集装箱定位打捞难题,他组织研发落水集装箱应急示位标,并组织辖区应急搜救力量定期开展集中演练,有力提升了集装箱落水应急处置能力。
除险必须要坚韧——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不计名利讲实效。在长期水上搜救工作中,他发现救生衣穿着不当是导致落水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他不遗余力地开展“救生衣”行动,积极指导船员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并通过“郑和水上关爱基金”连续三年向船员赠送救生衣超1000件。他推动在辖区通江河口和重要港池水域建成智能卡口系统,对临水作业未穿着救生衣等不规范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和有效提醒。经过不懈的宣传引导和提醒纠正,目前规范穿着救生衣已成为船员进出太仓港的标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