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叶俊,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支部书记、大队负责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共青团湖南省委予“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共东安县委“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次、东安县人民政府“嘉奖”18次和荣获东安县“文明市民”称号;大队获得省级通报表扬5次,市级表彰10次;他代表大队作先进典型发言5次。
党建引领,不忘“初心”,精准破解用人“难点”。“叶俊同志,经局党组研究,报县政府批准,你尽快拿出执法大队组建方案,争取在6月20日正式成立东安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2022年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半点退缩,毅然辞去东安县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主任职务,临危受命主持执法大队全盘工作。当时执法大队核定编制数为97名,从县交通运输局下属的8个涉改单位中转隶41名,其中党员仅12名,“人少质弱、业务不精”一时间成了突出问题。他不气馁,而是加足马力向前闯。通过查阅干部职工档案、到各中队走访了解,把脉大队人员情况后,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把队伍凝聚组织起来,构建起“书记+老党员+队员”临时管理体制,老党员先锋模范带动队员创先争优,精准破解用人“难点”。同时从全县交通运输系统中择优选取36名执法经验丰富、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大队,又争取组织支持任命年富力强、素质能力较强同志担任中队长,队伍规模和质量迅速提升,“书记、负责人+中队长+队员”的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发挥实效,目前大队已有77人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优化环境,执法“暖心”,对症下药消除“痛点”。“东安县搅拌车在2022年上半年超限次数达1223次,道路运输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责令执法大队依法查处”,县委书记的交办件就像一块石头,压力巨大。他从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召开专项研讨会,带领执法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到每个搅拌企业上门听取各位企业老板的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与企业面对面“问诊”,他发现问题“源头”是多数企业为节约资金,从沿海地区购买了淘汰的三轴老款搅拌车,这些车只要装满货,车货总质量就会超限。问题找到了,后续对策是关键。他认真梳理《行政处罚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柔性监管执法的规定,全面审核违法超限运输信息,征求纪检部门意见,将超限车辆移交交警处罚,对一年内超限次数达到3次以上的车辆给予吊销营运证的处罚,大大减少了企业罚款金额。同时,上门服务做宣传,积极引导企业将减少的罚款金额用于购买新款搅拌车,处罚与帮扶结合,得到了搅拌企业大力支持。2022年底,在柔性执法理念指引下,全县100余辆老款车全部升级换代为新款搅拌车,实现搅拌车“零”超限,完美的诠释了营商环境和安全执法也有平衡点。当年,他所在大队在全县营商环境评比排名第六名,彻底扭转了历年来交通执法机构评比靠后的局面。
公正执法,坚定“信心”,一路多策打通“堵点”。“只要你们政府单位的广告牌带头拆,我们也跟着拆”这是一位私人广告商看着他执法时调侃的话。虽被调侃,但他积极联系相关乡镇和部门,从提升全县路域环境水平,确保公路完好、畅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舒适出行的角度出发,耐心宣传解释,争取将更难整治的各乡镇在马路边立起来的安全生产宣传牌、田长制、路长制、河长制等各部门的非公路标志牌先行拆除。随后,他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带领执法人员先拆除能立即处理的广告牌;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公益广告牌,督促指导办理行政许可。对属地政府部门管辖的立柱式广告牌,他协调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拆除。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拆”出了示范风采,“拆”出了公平正义,树立了整治的风向标,形成了解决难题的工作合力,其他广告牌业主也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自行拆除,全县28块立柱式大型广告牌全部依法限期拆除。通过“疏堵结合”,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在合法安全区域设置广告牌,既消除了公路安全隐患,又达到了宣传工作精准到位的宣传效果。
以强烈的责任与担当 奋力书写广州交通运输执法新篇章
王浩,男,198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广东省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二处一级主办,2011年进入广州市交通运输执法队伍,一直从事交通运输一线执法工作,累计处理案件10000余宗,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000余台。曾被广州市交通委员会记三等功1次。2024年在交通运输部举办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队长讲坛”上,获得星星之火奖、执法初心奖等荣誉。
他是执法创新的“探索者”。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引擎、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其城市货运量不断增长。传统的治超模式多以固定设点和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工作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已无法满足现实执法需要。王浩同志到执法二处开展治超工作后就不断探索治超新模式,从最初的试点到现在全市67个重要国省道和桥梁安装“不停车检测系统”,全力推进“非现场治超工作”,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科技驱动”转变。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王浩不满足于执法效率的提高,又提出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手段构建“源头可控、过程可视、结果可溯、责任可追”的货运治超“新蓝图”。今年以来,广州市市管非现场监测路段平均超限率已大幅降为0.49%,联合治超案件量、货物卸载量、治超非现场结案量均居全省第一。
他是严格执法的“铁面侠”。长期以来货运行业门槛低,“多拉快跑”超限超载现象严重,为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障群众出行和公路、桥梁安全,面对种种违法乱象,王浩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坚定的决心和严格的标准捍卫法律尊严和底线。在非现场治超全面开展的一段时间内,大量车辆利用“遮挡号牌”等手段逃避处罚,面对新情况,王浩召集同事们一起研究法律法规,从分析车辆轨迹信息、对比高速出入口记录到追踪车辆实时动态,形成固定证据的有效做法,成功打击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在现场执法过程中,他严谨公正、一视同仁,不为利益所诱,不为当事人恶言恶语所压,始终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从事交通执法工作以来没有收到一宗因处罚不当引起的投诉。
他是同事信赖的“主心骨”。货运行业司机人员复杂,案件处理窗口经常遇到当事人言语攻击和质疑,尤其是在非现场治超初期,执法纠纷和矛盾经常发生。王浩告诉同事们“如果遇到情绪激动司机,请第一时间通知我,这种事情由我来处理,你们安心工作”。面对当事人不合理的诉求,王浩丰富的执法经验和熟练的法律法规运用技巧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对于当事人合理的诉求,王浩同志会耐心记录,和同事们积极讨论,给当事人满意答复。在非现场治超过程中,面对司机质疑和案件投诉,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同事们常常不知所措,王浩全面总结司机投诉的热点,主导并制定了符合广州实际情况的申诉条件,解决了99%的司机投诉问题,该做法获得领导和司机的一致认可,成为全市、全省可复制的处理非现场治超的申诉模版。
他是执法为民的“守护者”。王浩心怀司机的冷暖,时刻倾听民众的呼声,着力解决群众诉求,创新性的将“枫桥经验”和广州交通非现场执法工作相融合。首先,他在窗口设置了工作微信,当事人可以第一时间把遇到的问题发给执法人员,大幅缩短了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的时空距离,让每一个当事人都感觉到执法服务就在身边,目前有超过3000名货运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微信表达诉求,最远的当事人已身在数千公里外的新疆。其次,王浩带领同事们主动走进企业,积极开展说理式执法,宣传交通运输执法的目的,阐明执法的依据,以及可以申诉的条件和方法,对企业诉求,他认真对待,不推诿、不敷衍,积极解决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执法为民的真谛,成为民众和企业心中值得信赖的守护者。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