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站所】南疆海事局南疆南海巡执法大队/武汉海事局

                 金口海事处党建引领促发展 政企合作保民生

  南疆海事局南疆南海巡执法大队辖区位于天津南疆港区南部,占据南疆海事局一半的辖区面积,辖区主要包括天然气、原油、航空煤油、成品油等重要能源物资,其中,南疆LNG码头发挥着为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冬季用气进行保供调峰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天津市约三分之一的市政用气供应。为有效保障民生用气持续稳定,中共南疆海事局南疆南海巡执法大队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支部”)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党建引领质效,创新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2018年,与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党支部(以下简称“LNG公司生产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双方以党建为引领,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持续保障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气用气安全。2023年,支部获得天津海事局“卓越”党支部称号;2024年,获得直属海事系统“五星级”党支部和天津海事局“四强”党支部称号。

  填补国内监管空白,建立FSRU监管体系

  天津浮式LNG接收站是我国第一个浮式LNG项目,是国家试点清洁能源浮式技术重点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浮式储存气化装置(FSRU)替代常规LNG接收站。为保障这一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和安全运行,支部发挥党员先进性,主动作为、克难创新,逐步建成了“1233”的FSRU/LNG船舶安全监管体系。“1”即“一个行业标准”,起草了《浮式储存气化装置安全作业要求》(JT/T1200—2018)行业标准,于2018年5月22日由交通运输部发布并于2018年8月1日实施,成为我国第一个针对FSRU的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FSRU安全监管制度空白。“2”即“两项人才培养保障”,组织编写了《浮式储存气化装置FSRU安全管理》教材并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录制了《FSRU安全监管基础》等系列课程并荣获2019年天津海事局网络精品课程评选二等奖,为实现FSRU/LNG方面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即“三项监管制度保障”,制定了《南疆海事局散装运输液化天然气船舶安全监督工作须知》《散装运输液化天然气船舶装卸作业现场监督检查程序手册》《南疆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重大风险专项管控实施方案(水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LNG)》,基本建立了系统完善的FSRU/LNG监管制度。第二个“3”即“节点服务、线性管理、全面覆盖”的三维现场监管举措,“节点服务”即重点做好FSRU/LNG船舶进港申报、供暖季来临气化外输调试和船岸联合演习等重点环节的海事指导服务。“线性管理”即在FSRU长期靠泊码头气化外输作业期间,采取定期现场巡查、登轮检查等方式,持之以恒做好供暖季的长期监管。“全面覆盖”即通过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及CCTV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船舶的全时段监管。

  构建冬季保供体系,守护民生用气安全

  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一会一队十举措”的保供体系。即每年固定在十月底召开保供协调会,提前分析保供形势,协调解决供暖季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成立“党员保供先锋队”,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保供“十举措”,形成沟通渠道畅通、服务靠前、预警及时、船舶动态日报、定期会商、优化现场监管、违章快速处置、优先进出港、强化恶劣天气应急保障等全方位保障格局。新冠疫情期间,为保障LNG船舶正常靠泊作业和天然气持续供应,支部会同LNG公司生产支部研究制定“无接触作业流程”,在保障船岸联合检查有效执行和船舶装卸作业安全进行的同时降低了作业人员的感染风险。2022年1月,双方密切配合,妥善处置LNG船舶“沃克拉”轮船员涉疫情况,开创了国内“带疫作业”的先例,赶在码头库存告急前完成卸货,保障华北居民温暖过冬。

  深化业务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行业探索

  2021年9月,双方支部共同推动国内首次FSRU应急演习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和2022年,分别在国内率先完成“海鲡”轮应急夜航离泊实船试验和“乌姆巴卜”轮应急夜航进港实船试验,为行业内探索开展LNG船舶夜航提供了“天津样本”。共同开展LNG船舶夜航可行性研究,于2022年3月完成《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船舶夜间通航可行性研究》课题评审验收工作;共同开展LNG码头双泊位作业安全监管研究,于2023年6月完成《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双码头水上交通安全条件评价报告》课题评审验收工作。

  构建亲清政企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双方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担当下,2023年12月7日,天津南疆LNG接收站迎来了建码头以来的第400艘LNG船舶“泛非”轮。十年来,共计保障LNG船舶进出港800余艘次,共计卸货2564万吨液化天然气,折合天然气约365亿立方米。按三口之家一天一立方米天然气计算,其供气量约可供全国14亿人使用86年,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冬季天然气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京津冀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以区域化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朋友圈”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武汉海事局金口海事处管辖长江中游41.4公里范围水域,负责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水上人命救助、船舶污染防治、船舶船员管理等工作。2021年以来,该处全面推进“四基四化”建设,通过搭建“政企先锋 红色矩阵”党建联盟,实现基层治理“朋友圈”的“破圈、扩圈、融圈”,推动区域化党建与长江干线交通运输事业安全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党建引领“破圈”,搭建区域联动平台

  该处管辖范围涉及到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船舶修造、砂石集散、渡口渡船、跨江大桥建设等多种类海事监管业务。由于管段岸线较长、业务种类繁多,容易出现水上监管治理权力分散、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为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精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党支部主动“走出去”,牵头与辖区长航公安、航道、水务等11家涉水管理单位,以及武汉航道船厂、武汉经开港等7家企业建立“政企先锋 红色矩阵”党建联盟,探索搭建区域化联动平台。该平台旨在聚集多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及时回应企业和民众的所需所求、实现辖区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长江水上安全治理“一盘棋”新格局。

  需求牵引“扩圈”,精准破解监管难题

  秉承着“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朋友圈’”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扩大共建“朋友圈”,精准发力、靶向破解监管难题,携手辖区各企业共谋发展之策。一是推动联合助力乡村振兴。联合地方政府推动辖区渡口渡线优化进程,在“玉米节”“双十一”等农民工渡运需求激增时,与地方属地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企业一起提前研判、联合检查、靠前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农业收割用车和工具等安全渡江,连续8年保障武汉市汉南玉米征收“颗粒归仓”,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发展。二是推动港口行业管理自律化。积极走访、主动协调辖区铁板洲北汊各码头企业,试点推进港航调度一体化,解决了船舶到港作业停泊秩序杂乱、待港时间长等问题,推动铁板洲北汊公共水域船舶待泊管理的共建共治。三是推动“船—港—城”一体化船舶治污闭环管理。污染物接收船舶直接与到港船舶对接,有效解决了港口接收船舶污染物的设施能力不足、转运处置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助力长江船舶水污染物实现“零排放”治理模式。四是推动造船企业规范建章建制。联合武汉航道船厂深入探索党建工作与企业施工生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加强修造船舶试航管理、水上修造防污染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与联动防控,分析研判新建船舶下水作业安全隐患,研究下水试航作业海事常态化管理模式。

  资源共享“融圈”,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与辖区地方政府、其他水上治理单位等在促进资源共享上谋求融合发展、凝聚多元主体,探索了一套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是探索综合执法新模式。坚持“高效协同、依法履职”的原则,打破部门壁垒、破除信息孤岛,联合公安、航道、渔政等单位全面形成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常态化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执法模式,重点整治长江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在战枯保畅等重工作中强化监管合力。二是探索涉水工程监管新模式。打造“书记项目”强引擎,推动政企共建共治,在汉南长江大桥建设、嘉鱼县簰洲湾采砂区、汉南纱帽水厂清淤疏浚、汉南港码头清淤疏浚等工程中点题、破题、解题、答题。联合水上施工监管及建设单位探索实施了1234水工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辖区汉南港滚装码头港口作业船舶从“季节靠”到“全年靠”,切实保障了居民取水口用水安全,服务采砂疏浚综合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等多个省、市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三是探索家校社共育新模式。主动对接武汉市惠济路小学、汉南区子林小学、育才中学等中小学校,与武汉市经开区纱帽街道、长航公安汉南所等单位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水上安全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该处被命名为经开区首个“中小学生水上安全教育基地”,拍摄的水上安全知识课获评部海事局中小学生水上安全教育“十佳特色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社会成效日益凸显。